位置:>> 文章正文 返回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四年级吴智慧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讲王戎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实际情况。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全文仅用四句话,49个字。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优秀品质。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学习王戎这种优秀品质。这篇文言文给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有认真思考,善于分析就能够根据有关的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针对本课上课的教学情况,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四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本课是两个课时的,我设计为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

经过多次查找资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

一、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

我就引用学过的文言文导入,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图片让学生说出故事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找出故事的共同点——都是写人的,而且都是用人名做题目,从而指导学生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给自己的作文命题。回顾学过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题目的意思,再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是什么激起学生的探究。

接着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时,用到了本节课总结的方法,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

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

二、文言文的学习的流程: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并理解题目的意思。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家看到:看道边李子多子折枝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抓着语文素养突出以读为重点,特别读出王戎面对“多子折枝”时王戎那种无动于衷的动作。体会王戎当时脑子在动,行动不动的含义。而其他小朋友是竞走取之含义。从而插入“演一演“小伙伴们的竞走取之的动作,让孩子们了解“竞”和“走”在文言文中和白话文中的动作的区别。特别让学生演出文言文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孩子都的演得很生动,个个都争着跑上讲台摘果子。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从而引导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养成善于观察、遇事沉着冷静思考。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的内容试着去理解分析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独立理解。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理解。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可惜时间有限没有把讲故事展示出来。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从而我们让我们明白王戎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明白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道理是: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的目的。美中不足就是在理解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详细分析三个“之”字的意思。

三、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因为我普通话不够标准不敢在公开课上示范带读。就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会更好。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

其次,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

总之,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课堂呈现还算顺利。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