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过于拔高目标要求,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谢 活
摘要:教师和学生所用的教材,阅读和写作的范文,无不是名家名作。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长期以来,无不是以之为范例。作文教学过于拔高目标要求,有意无意地以名家名作为参照目标,使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难以形成“最近发展区”。这样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对作文失去自信、兴趣,妨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接近学生心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作文教学,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作文,无错别字,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端正、整洁,能有条理地围绕中心表达,思想健康,就是好文章。这与罔顾大多数、违背教育大众化,只培养几个“大作家”、“大文豪”的精英教育相比,确实进步得多。
关键词:作文教学;目标要求;写作能力
一、当前作文教学,过于拔高目标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作文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有相当部分学生不愿写作文,甚至对写作文产生恐惧感。语文教育界都试图从多方面改变这种状况。如以文本为中心的,从知识与技能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人本为中心的,从动机兴趣或从培养思维能力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并无理想效果。
这里有一个重要方面原因。语文教育界和教师自身,疏忽了对写作教学目标要求的思考,忽视了社会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要求;或者相反,他们很理解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很清楚社会的需要。但是,最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以培养“大作家”、“大文豪”的目标要求,对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这样,无疑,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教师和学生所用的教材,阅读和写作的范文,无一不是名家名作。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长期以来,无不是以之为范例。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是以名家名作为标准,冀以达到名家名作的水平。然而,这样的作文教学,曲高和寡,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亦是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虽然他们不这么认为。至少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文采,有思想内涵,富于哲理,有深度,有前瞻性等。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难以达到的。故在一个教学班里,写作能力较高的,就只有少数几个人。
这样“一刀切”以培养“大作家”、“大文豪”的目标要求进行作文教学,“一件衣服让所有的学生穿”,然后要求学生达到“齐步走”的程度,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这种教育,其实质是精英教育,违背了教育大众化的原则,罔顾了学生大多数,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更脱离了社会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评价有了转变,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国家也实行了新的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新的求要。但是,当前的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评价的原则,依然是唱高调,教师并没有领悟到作文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是什么!
二、过于拔高目标要求的作文教学,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育工作要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育如果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得到应有的发展。”
因此,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既有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理论,教学要创造形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因此,作文教学,如果不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过于拔高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使它与学生的既有水平能力相差甚远,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普遍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认为:容易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有: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因此,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因为我们的过高要求,学生作文从来没有成功过,或没有成功的希望,那么学生就对作文一无兴趣,二无动力,就会逐渐失去对作文信心,甚至发展到对写作文的恐惧。所以,过于拔高目标要求的作文教学,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为什么有意无意地以“大作家”、“大文豪”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历史的教学观,教学并不是为了社会生产、社会生活,而是为了应考,为了国家的政治统治。科举考试,一文定终身,中者功成名就,封官授禄。因此,历史上许多应考者,大半辈子为这一篇文章,历尽艰辛,呕心沥血。出于甄别和选拔,考官对文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文章也变得越来越玄乎。能考取者毕竟是极少数。这种考试,远离教育大众化。
历史甄别和选拔的应试,余波波及现当代,中考、高考愈演愈烈。能考取重点中学是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愿,更意味着有更多机会考上名牌大学。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能光宗耀祖,教师和学校,因此能名声大振。教师打着中考、高考的旗号,对所有的学生一律提出了相同的、拔高了的目标要求。表面上这样的教育是平等的,给了每个学生一样的要求,相同的应考机会。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成绩好的,而往往疏忽成绩差的和成绩一般的。能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只是少数学生。这实质是精英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功利驱使。
中考和高考的影响波及基础教育的各阶段各年级。教师也是从层层的应考筛选中出来的,哪一个老师不以拔高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就奇怪了!
四、新课标的实施,为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
国家教育目标显示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不面向大众化,教育要体现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中学写作教学的目标并非专门为了培养“大作家”、“大文豪”,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来能成为一个在社会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书写、表达交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样的目标要求,并不高远,并不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需要。作文教学可以向名家名作学习,但要达到那种境界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无可能的事。因此,作文教学,何必脱离学生实际而“好高骛远”呢?
那么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应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学生的作文,无错别字,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端正、整洁,能有条理地围绕中心表达,思想健康,就是好文章。这样的要求与评价,就拉近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形成。学生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并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就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样的作文教学就不再是苦差难事,学生对写作文就不会愁眉苦脸,而师生愉悦。单从定量分析评价,就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与精英教育只培养几个
“大作家”、“大文豪”相比,确实进步得多。
作文教学是否可以兼顾到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样要求作文教学对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层次目标要求。分层次教学,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教育大众化提供了依据,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章志光. 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3版.
[2]黄济.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
[3]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巢宗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