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谢
活
一、语文科的工具性
1. 语言是交流交际的工具,但不是一般意义的工具
语文教学进行的读、写、听、说的训练,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学生能够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将来能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这显然是语文科的工具性。然而,语文科的工具性,有别于一般的工具。一般的工具,如车辆,与其装载物,是可以有别开来的;钢笔,与其使用者,锄头与其作用的对象,也是可以有别开来的。但语文工具性,它表现不可以与它所装载的内容分割开来,不能没有思想内容的语言。故语文科的工具性,不是一般意义的工具。
2.语文科的工具性,不能强调过头。
社会需要人们具备写好文章、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好理解别人的言语、读懂各种文章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无不致力为此服务,并加强读写听说这几方面的训练。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科的工具性强调过头,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分解成一个个与心灵绝缘的知识点,训练点,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学科几乎失去“灵魂”。阅读教学则庖丁解牛肢解课文,使之成为知识的例证;写作教学则遵从“套路”、“模式”,一味要学生照搬。结果把语文科当作了一般意义的工具来学,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了,成了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扼杀,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从可言。
二、语文科的人文性
1.语文科人文性的内涵
原来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性,包括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享受人生的欢乐,提出个性解放,要求个性自由,相信人的力量的伟大,称颂人性的完善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主张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一是指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拙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语文科的人文性是工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语文科人文性是语文科工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回归自然的表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过去强调语文科的工具性,是社会浮燥、社会不成熟的反映。现在,语文学科发展人文性的强烈要求,是国内外环境下、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显示出一种先进文化的活力。在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也坚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教育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关注与追求人的自身完善,包括人的尊严、人格独立、个性自由与平等,价值、理想、信念、品德、情感、态度、情操等等。这里说的人文性,在强调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同时,更有必要强调教学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做一个健全的人。
三、语文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能走两个极端,或者是工具性的极端,或者是人文性的极端,而是两者的统一,有机的融合。如果不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一基本事实,那么语文教学会像没有躯体的灵魂,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就失去了语言应有的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工具性,忽视语言同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语文教学,是不成功的,不符合语文科教学规律的。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
根据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性质,要求语文教学要不断总结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指示教学实践,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语文教学可以与大自然结合,与活生生的社会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五彩缤纷,充满活力。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意识划一的人,他们是有文化素养,有各种能力的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人文说”和“工具说”的分歧[J].语文学习1997 ,(7).
【2】朱绍禹:从语文科目标看语文性质[J].语文学习.1997,(4).
【3】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6,(7).
【4】林春庭: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中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研究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