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趣味式家教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当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驾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上神秘的太空时,作为“神五飞天工程”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心潮起伏,他说:“父亲生前在给子女的一封信中提到,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从事科技方面的研究,这是他的一个遗憾。我到美国留学的时候,父亲已经故去多年,我知道父亲希望他的子女中有人从事科技方面的研究。今日能够圆了父亲的科技梦,是我的荣幸。更重要的是,圆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飞天梦想,更让我激动。”
【人物档案】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生于1924年8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是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他参加了1966年我国震惊全世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同年,英国剑桥国际讨论中心把他列入了《世界名人录》;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曾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1 家书里浸透的慈父深情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梁启超的饮冰室。也许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但这里却是梁启超投身学术,新论迭出,文如泉涌的地方,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4年,这儿也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17岁之前生活的地方。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出生,很受父亲的宠爱。
“老白鼻一天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要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她少小离家,她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念说一面抱着小猫就把那猫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1927年1月,梁启超给远在海外的大女儿梁思顺信中这样写道。信中的“老白鼻”就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大女儿梁思顺的儿子比梁思礼还大两岁,小名叫baby。我国民间对最小的儿子称为老儿子,为了区别于外孙,于是梁启超就叫梁思礼“老baby”。后来,风趣的梁启超把这个句子给汉化了,译成“老白鼻”。所以,梁思礼的小名就叫“老白鼻”——就是这个“老白鼻”,后来成了中国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父亲在给海外的哥哥姐姐们的信中,经常用大量的笔墨非常细致地形容“老白鼻”,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小儿子。
“在饮冰室居住的日子里,父亲的一大乐趣就是握着我的手给远在国外的哥哥姐姐们写信,并且喜欢用我的语气。”最有趣的是父亲有一滑稽作品寄给大姐,用滑稽的话语把梁思礼小时候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昨日好稀奇,迸出门牙四个,刚把来函撕吃,却正襟危坐……”诗中“刚把来函撕吃”说的是思礼长新牙见什么都咬,借来磨他的新牙。
聪明的小思礼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父亲休息的时候,背唐诗来“博父一笑”。不仅这样,“老白鼻”还总会就着诗中的内容和父亲“倾情演绎”。梁思礼回忆说,当时有这样一首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每到背这首诗时他就会拉着父亲和自己对酌,背到第三句就躺下,背到第四句就去抱一本书当琴弹。而每每这时,父亲总会乐不可支。在梁思礼小时候背过的所有古诗中,留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要算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了,现在想来,好像父亲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在以这种方式向他灌输爱国思想。
2 效法父亲,在艰难的留学中拼搏
梁思礼回忆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
小学毕业后,梁思礼考入南开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开中学南迁,他又转入耀华中学。“我在耀华中学上学时,钱伟长先生曾任物理教员。他对进步学生很关心,有时讲完课以后,他就讲一些解放区的事,这深深吸引了我,他那时的思想是很进步的。也就是在那时,抱着这样一种思想,我希望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一定要为中国的强盛努力学习、贡献力量。我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941年,梁思礼高中毕业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母亲还是想办法,通过朋友为他争取到赴美国留学的机会。但就在他到达美国后的两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局的巨变使梁思礼与母亲失去了联系。
17岁的他开始在国外独立地勤工俭学。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食堂洗盘子、当服务生,还到罐头厂做过工。暑假时,他去纽约北面的旅游胜地银湖湾当救生员,游客们划着舢板,在狭长的湖面上尽情享乐,而梁思礼这位中国少年,戴着太阳帽穿着游泳裤坐在特设的高台上,聚精会神地四周观望,不能有一丝松懈,一旦有人溺水,他就得立即跃入水中抢救。
当时,在华人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美国,梁思礼发奋图强,成绩优异,获得多个荣誉学会的“金钥匙”。他一心效法父亲,科学救国,振兴中华,参加了留美知识分子的爱国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梁思礼说:“那时,父亲的人格力量一直在支撑着我。”
3 趣味教育法和三步读书法
父亲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对我的哥哥和姐姐影响较深,他精心指导子女,细心对我们进行教育,没有太多苛求,只是鼓励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
大哥梁思成在国外专注建筑业,有所成就,父亲就经常鼓励他常回国看一看,把自己所学用于祖国建设,父亲致信给他说:“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总会对社会有贡献,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特别强调趣味教育。他在《学问之趣味》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他十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自愿,用心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鼓励孩子“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父亲还提出了“三步读书法”,就是:第一,精略,了解大概,明确重点;第二,解剖,各部分仔细研究,重点处细解剖,疑难处细研究;第三,会通,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内容全面彻底了解。
父亲从不强迫我们被动接受很多事物、观念,而是经常给我们提出很多问题,但都不做出结论。通过热烈地讨论,启发我们的思维,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让我们自己得出结论,明白道理。
父亲的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把诚信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要求子女待人真诚、不准撒谎。他经常告诫孩子们,一个不诚实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困难的。
父亲常常说:“我平生对自己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致勃勃,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眼,我所用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我认为,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梁思礼性格爽朗乐观。“我与父亲一样,崇尚趣味主义。”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不仅在事业上成就了辉煌,而且他的业余爱好也与他的事业一样交相辉映。
大学时梁思礼参加了学校古典式摔跤队,并获得了冠军。同时,他对篮球也很痴迷,有NBA的球赛,他总要挤出时间收看,他还可以说出乔丹、奥尼尔等球星的名字。对于音乐、摄影和游泳,梁思礼也很喜爱,但最爱的要数下象棋了。梁思礼迷上了与计算机下象棋,只要有时间,他总要与计算机厮杀几盘。
4 传承父亲的“爱国基因”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这样评价: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从美国的旧金山出发,船上的500多名旅客中,有二十几个中国留学人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然后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这其中不仅有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张文裕等,还有梁思礼。此时,他正带着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的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在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之前,喜欢无线电的梁思礼还特意购买了一台高灵敏度的收音机带到船上。因为大家都预感到今年的10月1日会有一个重大事件。
9月30日,“克利夫兰总统号”在横渡太平洋海域时,梁思礼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欢欣雀跃。当听到国旗是五星红旗,但不知五颗星如何放置时,便找来一块红布,中央放置一颗大黄五星,四角各放一颗小黄五星,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而独特的方式,来表示对伟大祖国的庆贺与祝愿。
梁思礼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父亲在饮冰室中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的话语,父亲曾说过,‘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这最能体现父亲对国家的感情,也能解读父亲的行为,父亲一生‘爱国’和‘救国’。在我们9个兄弟姐妹中,7个出国求学或工作,但都相继归国,这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父亲曾给远在海外的子女写书信,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我4岁半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母亲、兄弟及父亲学说影响,使我终生受益。‘新民、强国’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我钟情于航天事业,深受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正是受父亲‘工业救国,技术救国’思想的影响,1949年,我从美国回国参加建设。当时有位同学留在美国,我们都是搞同样的工作,但我的工资只有他的1/100。有人问我的想法,我说,我研究导弹是保卫我的祖国,我感到自豪。”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阅兵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年也正好是梁思礼返回祖国50周年。站在观礼台上,看着威风八面的航天武器从眼前经过,回顾起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梁思礼感慨万千。爱国、图强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使受尽屈辱的祖国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他不懈的追求,他用一生的实践在航天事业中兑现着自己的诺言。
梁启超一生主张维新变法,为复兴中华大声疾呼。若他在天有灵,看到他的“老白鼻”虽历经坎坷而不悔的赤诚之心,当会何等的欣慰与骄傲!(本报记者张萌根据《梁启超家书》、《梁思礼传》等整理)
[出处:中国妇女报]